香港資訊服務

搜尋
+17
°
C

本港今年至今錄得29宗人類感染類鼻疽個案 衞生署跟進類鼻疽個案化驗深水埗部分地方泥土及水樣本

衛生防護中心(10月18日)公布,截至17日,中心今年錄得29宗人類感染類鼻疽個案,涉及21男8女,年齡介乎42至93歲,其中20人居於深水埗區。中心在深水埗區及病人居住的大廈,採集逾百個泥土及水樣本,已分析的樣本結果均呈陰性,仍有樣本在化驗中。

衛生防護中心初步流行病學調查顯示,患者絕大部分有已知長期病患或免疫力弱,而患者的家居接觸者均沒有出現病徵。個案發病前沒有到訪相同的地點或場所,也沒有飲用未經煮沸的水。初步可以排除傳播與食物或產品有關。

衞生防護健康促進處高級醫生楊芊芊表示,初步未發現深水埗感染個案的家居接觸者出現病徵,強調類鼻疽的3個主要感染途徑分別是透過接觸受污染的泥土及水源、吸入受污染的微塵或水滴,以及飲用受污染的水。她說,人傳人及動物傳人屬於非常罕見,基本上不會發生,呼籲市民不用擔心。

楊芊芊又說,特別在颱風或暴雨後,泥土中的細菌可能浮出地面並且擴散,令個案有機會增加,而長期病患者及免疫力弱人士的感染風險較高,呼籲市民在暴風雨過後,避免接觸土壤及泥水。

類鼻疽-衞生防護中心健康資訊

病原體

類鼻疽是一種由類鼻疽伯克氏菌引致的疾病。它可以影響人類和動物,例如羊、豬、貓、狗等。這種細菌廣泛存在於土壤和泥水中,特別是濕潤的黏土。類鼻疽於東南亞(例如新加坡、泰國)和澳大利亞北部地區流行。

臨牀特徵

類鼻疽的臨牀表現包括局部感染(例如皮膚膿腫)、肺炎、腦膜腦炎、敗血症或慢性化膿性感染。視乎感染的部位,常見的病徵包括發燒、頭痛、局部痛楚或腫脹、潰瘍、胸痛、咳嗽、咳血及局部淋巴結腫大。

傳播途徑

人類可能通過接觸受污染的土壤和水源(尤其是經皮膚損傷/傷口)、吸入受污染的微塵/水滴和飲用受污染的水而受到感染。人傳人非常罕見,但可以透過接觸患者的血液或體液而傳播。

高風險群組

有長期病患,包括糖尿病、肺病、肝病、腎病、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的人受到感染的風險會較高。另外,從事農務,實驗室和醫護工作的人士也可能於職業環境中受感染。

潛伏期

潛伏期通常為2至4周,但可以介乎1天至數年。

治理方法

類鼻疽可以用抗生素治療。一些慢性感染可能需要較長期的治理。類鼻疽的死亡率約為40-75%。

預防方法

現時沒有針對類鼻疽的預防疫苗。市民應採取以下措施預防感染:

  • 避免接觸受污染的土壤。
  • 進行有機會接觸土壤或泥水的活動時,穿著適當的防護衣物,例如佩戴手套,並穿上水靴。
  • 接觸受污染的水或土壤後進行清洗或淋浴。
  • 盡快清潔傷口,並以防水敷料覆蓋。
  • 接觸土壤和進行園藝活動後,用肥皂和水洗手。
  • 注意食物衞生,不要飲用未經煮沸的水。
  • 外遊人士可透過戶外水上活動受到感染。避免接觸可能受污染的水源(例如河流、池塘或湖泊)可減低受感染的風險。

分享

香港資訊服務Copyright 2022
© All rights Reserved.